故乡的田野,承载着我最温暖的记忆,也是我人生信念的源起之地。我的父母,一生扎根乡土,以农为业,用勤劳与坚韧,为我铺就成长的道路,他们的言传身教,如熠熠生辉的航标,引领我在乡村医生与村干部的岗位上笃定前行。
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,也是土地最忠诚的守护者。每日破晓,微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,他就扛起锄头走向田间。在那片希望的田野上,父亲弯腰劳作的身影,是乡村最质朴的风景。有一年麦收时节,连续的暴雨即将来临,这对成熟的麦子来说是灭顶之灾,抢收迫在眉睫。父亲喊上全家,天不亮就赶到麦田,一刻不停地挥舞着镰刀。雨水和汗水交织,打湿了他全身,手臂酸痛得几乎抬不起来,可他顾不上停歇。村里劳动力少的人家急得直掉眼泪,父亲收割完自家麦子,马上赶去帮忙。他边割边鼓励大家:“咱一起加把劲,能多抢收一点是一点!”在父亲的带动下,大家齐心协力,终于赶在暴雨倾盆前,将大部分麦子抢收回家,减少了乡亲们的损失。那年,虽然不少人家的麦子还是受了潮,但因为父亲的热心和带头,没有一家颗粒无收。
母亲则是家中的温暖港湾,操持着里里外外的琐事。除了照顾家人饮食起居,还养了一群鸡鸭。有一回,邻居家的孩子生病,父母都忙着外出务工,家里没人照顾。母亲知道后,主动把孩子接到家里,不但照顾他的生活,还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,每天晚上坐在床边给他讲故事,安慰他不要害怕。孩子在母亲的照料下,病情很快好转。母亲常说:“邻里之间就是要互相帮衬,大家都不容易。”院子里,她种满蔬菜,辣椒、茄子、豆角应有尽有,自给自足,偶尔拿去集市售卖。母亲虽识字不多,却深谙勤俭之道,常教导我: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小时候,我的衣服破了,母亲总是一针一线地缝补,补好后还会绣上一些小花或者小动物,让旧衣服焕然一新。在她的影响下,我养成了节俭的习惯,也懂得珍惜生活的点滴。
父母虽为普通农民,却有着质朴的处世哲学。他们善良正直,与邻里相处和睦,哪家有困难,都会热情帮忙。村里有位孤寡老人,生活不能自理。父母经常主动去老人家里,帮他打扫房间、洗衣服、做饭。逢年过节,还会把老人接到家里一起吃饭,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。村里老人提及父母,无不称赞他们的热心肠。他们用行动教会我,做人要心怀善意、勇于担当。
我中专毕业后,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医生,一干就是三十左右年。又因我为人热情大方,做事细心稳重,秉公办事,坚持原则,因此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,选举我担任了村干部。在工作中,我时刻牢记父母的教诲。面对村民的病痛,我耐心诊治,如同父母对待庄稼般用心。有次村里的李奶奶哮喘发作,情况危急,我迅速赶到她家,熟练地为她吸氧、用药,陪伴在旁安抚情绪,直到她的症状缓解。处理村里事务时,我秉持公正,就像父母与人交往时的正直。在村庄环境整治项目中,涉及拆除一些村民私自搭建的简易棚屋,部分村民不理解、不配合。我挨家挨户上门沟通,讲解政策和长远益处,站在村民角度考虑问题,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,最终得到了大家的支持,顺利推进了整治工作。
时代变迁,农村日新月异,现代化农具逐渐替代传统工具,但父母勤劳、善良、质朴的品质从未改变。他们的故事,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,激励我在乡村医生与村干部的岗位上,不忘初心,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,将这份温暖与责任延续下去。
(彬州市龙高镇五星村纪检委员 田世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