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有繁华,向阳而生
------读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有感
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流,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,见证了雪与雨的四季变换,见证了生命与死亡的更迭,它是雨和雪的老朋友,雨和雪看老了它,它也看老了雨和雪,它给予了大地生机,给予了生活在河流周围的人们生的希望,她就是迟子建老师笔下的额尔古纳河,额尔古纳意思为奉献,这条古老的河流它的一生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样。
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,整部作品是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妻子的自述展开的,诉说了这个游牧民族近百年的变化。这近百年中,他们经历了悲欢离合的无常命运和充溢了爱恨情仇的真挚情感,也经历了无数与自然斗争、适应、融合的岁月,他们以驯鹿为生,住着木头搭建的希楞柱,用的是桦皮桶,吃的是男人们猎回的动物,“跳大神”的萨满是她们的精神依托。驯鹿食苔藓而生,所以他们因驯鹿而搬迁,他们每次搬迁的时候都会将他们的生活垃圾深度掩埋,并且他们寻找的下一个生活的地方都尽可能是空旷的地方,不会破坏森林,驯鹿死后会把驯鹿安葬在山的向阳面,让它们回归自然,在这百年来他们敬畏自然、热爱自然,深深的与自然融为了一体。
优美的文字让人恍若置身额尔古纳河畔,仿佛亲历“从月亮东升一直吃到月亮西沉”,好像看见“他们黄昏出去,早晨归来”,似乎触及“清晨的露珠湿眼睛,正午的阳谷晒脊梁,黄昏的鹿铃最清凉,夜晚的小鸟要归林。”一切的美好都来源于自然万物,就像故事开头的时候写到“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,雨雪看老了我,我也把雨雪看老了”。这种美不仅有四时风物的沁人心脾也饱含了沧桑和沉痛,“我嫁了一个男人,我的媒人是饥饿”,这句幽默而沉重的话语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,在没有食物、寒冷、猛兽、瘟疫等等的侵害下生存,随时可能会被饿死、被野兽侵袭,但他们仍然不愿意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,他们仍然愿意保留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惯,虽然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,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的丰满,以至于这个历经百年沧桑的女人说,“我不愿意睡在看不见星星的屋子里,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,我的眼睛会瞎的,听不见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的耳朵会聋的”。这个女人经历了太多亲人和族人的死亡,眼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,哀痛的她依旧坚毅地生存着,她的坚毅值得我们深思。
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,小说也是加入了创作的成分,但是小说里的人物是鲜活的,尽管他们努力在原始和现代之间找寻平衡,但是他们仍旧生活在刀耕火种的状态,而这种生活状态下所表达出来的人性,必定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,是没有经验过任何现代文明粉饰过的,他们既敢爱也敢恨,达西可以抛弃家人跟一个刚刚守寡的歪嘴的女人生活在一起;伊芙琳可以把自己的嫉妒怨恨不加保留的呈现在对手面前;妮浩萨满明知道救人会失去自己的孩子仍旧不遗忘自己的操守。在敢爱敢恨中,看破了多少生命的挣扎与无奈,彼此的生死离别又道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,感情所要承受的沉重,生活照旧,族人不断的随着环境迁徙;生命诞生的欣喜,生命消逝的哀痛,一切都未曾离开那片远古的时空……
正如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中所言“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,是一部风格鲜明、意境深远、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”。鄂温克人会在文明发展的大潮中充当千年一粟的角色,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语言会消逝,而那些保存了民族文化最真实的老人们则会逝去,但是她用最真实的语言将这个游牧民族的文明呈现在世人眼前,就像她笔下的依莲娜,她虽然在森林生活和现代文明中无法平衡,但她却将她的爱留在了岩壁上、画布上。人是大自然的过客,山川河流才是大自然的主人。每个人穷极一生追求的都不尽相同,在我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,可以稍稍放慢脚步,看看星辰,河流,绿地,山川,月亮,阳光,驯鹿,白桦树,线条简洁的岩画……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,一切又是那么的直率激烈。
“没有路的时候,我们会迷路,有路的时候,我们也会迷路,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。故事总有结束的时候,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。”愿我们心向阳光,努力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