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麦青青到麦子黄黄,弹指一挥间而已!从农村走来,对于土地和庄稼那就不会陌生。小时候,和奶奶爷爷一起在田间地头的摸爬滚打永远是我的记忆,是我的故事,更是学习与成长。在故乡彬县这样的土地上,一年最主要的农作物便是玉米和麦了,当然也会有毛豆、油菜之类。最近几年,随着我的长大,生活半径在不断地扩大,我也就发现了这土地上还有更多的其它植物,有人种了西瓜、苹果、杏,有人种了月季、夹竹桃、柳树,也有人让田地变成了树林、荒草地……如此来,一切都在不停变化,种庄稼的田地少了,麦子和玉米也少了,所以显得那样珍贵。
城市的高楼大厦形成了如众所知的混凝土森林,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此间求生存,不言苦、不言累,只为做一个城里人。经常说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”,所以有许多人抛弃了所有走向更大的城市,从而忘却了自己的家乡、童年都是在农村乡野的事实。我对这一点是半信半疑的,不敢说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谁好谁坏,只能说各有千秋而已,但我仍旧喜欢慢节奏的乡野生活,做一个农村人。
故乡作为一个不大的山区小城,这两年高楼大厦取缔了一部分农田,让城市的道路交通更发达,旅游人也越来越多,但是一部分农民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家园。如今能坐火车来彬县看一看,就能发现彬县应该是城市建筑和农田相间的,到底比例是多少不清楚,好在还有这样的农田相间!
天气正好,下地干活。面朝黄土背朝天。一碗油泼面,一支纸烟,一杯粗茶,这样就能自足而乐。
家里曾经也种地,是真真正正地种地,爷爷奶奶和村里的老乡邻居一起日出而耕,日落而息。当然,这说得有些夸张,因为地比较少,早上和下午在地里忙一忙就可以把农田打理的很好了。后来因为煤化工扩建,家里地的五分之四变成了煤化工大楼的地基,剩下的就成为了空地。自此,家里就不再有农田,不在种地,锄头生锈了、耙子把断了、刮板烂了,再后来所有的农具就不再有了。说到麦子,就不得不去谈到镰刀,想起儿时用镰刀收麦子的情景,当时还盛行一种职业——麦客。估计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怎样的行业,它是短暂的,仅仅是在每年收麦子的一段时间。因为自己家里没地或者地少就去给地多的人家割麦,背着一个蛇皮袋(编织袋,因像蛇皮而叫),里面装着自己用惯了的镰刀,或者还有些干粮和水而已。就这样走村穿巷,为这家那户割麦子,一亩三分地或者十几亩,他们有男有女,有一人独行也有三五成群。天黑了,主家一定会用大老碗美美地弄上一晚油泼面,麦客就蹴在门口吃了,再喝上一碗面汤就美了。家近了就回家,或者就在主家大概休息下,做好自己的一天的工作。
歇了几年,这两年奶奶又承包了村子里别人不愿意种的地,这样一来我就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田地,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的女儿。去年的玉米,今年的麦子,播种和收获都是机械化了,需要做的就是浇水和上肥料,生虫时打药罢了。对田地和爷爷的认识,也就因为这种地更加明白了——种地不简单,人也辛苦!
当然,所有的农民都是辛勤劳动的人,这是我最敬畏的人。民以食为天,他们为我们一日三餐付出了很多,我节约每一粒粮食。当然,我更热爱生活,体察他们的艰辛,写出文字来纪念和歌颂,这是我能做的。
刚打春,麦子返青了,因为一冬极其干旱,经过春灌后。麦子就得水得暖,长得很快,也常让人高兴。我看到这一片麦子是有着不等的时间间隔,因为我总是往返于大都市和乡村故乡之间,真的每次看到田地里庄稼的成长就高兴,仿佛是我的兄弟姐妹一样呢!
五月中,我又乘车回家,透过车窗我看到麦田中的麦子,心中大喜,我觉得没有什么比我看到收获的麦子更兴奋。可因车开得太快太急,我看不清这麦子到底如何一般,只能看到是打黄了,可也有青绿其间。上周末我回到故乡的田边,白天太阳下那是一片耀眼的金光,夜间月亮下那是一汪飘香的酒池。白天可以看到风吹麦浪,夜间就能嗅到迷人的麦香。
俗语讲:“麦子黄黄,闺女想娘。”孩子们,是否想起了父母,想起来自家的麦子,不论现在或者过去,必然都是自己的生活记忆。多少,总会给你带来回味,想起鼻间小麦的清香。
麦子黄了,多少有些失落,少了曾经那一种热闹繁忙的场景,却也知足,有心寻找也定能发现一种原始的收割景象。回到山原地区,寻找那麦田里的守望者!到那乡间小路上走走,作一个热爱生活的人,感受世界万物之灵,感谢辛苦劳作的农人。
就要收麦子了,却因为前两天的阴雨麦穗有些发霉,却不减金光的光彩。日渐变黄的麦秆儿,风吹过时的唰唰作响,告诉着人们收获的季节已来。那就回到家去,去咥一碗新麦做成的油泼面吧!
想起了《诗经·载驰》中的一句:“我行其野,芃芃其麦。”我想,就以此作为文章的结束,慢慢回味。芃芃我麦,丰收是也。(驻公安局纪检监察组 文龙)